新闻动态

【大语文宝藏纪录片】【欲济无舟楫】《千古风流人物》 孟浩然 解说词完整版

文章出处:未知 人气:66 发表时间:2025-04-12 19:34

图片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孟浩然23岁。这一年的七月,他的好友张子容打算结束隐居,自襄阳入京赴举,前来同孟浩然告别。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孟浩然 《送张子容进士赴举》

送别好友,让孟浩然心怀惆怅。离开襄阳的第二年,张子容便中了进士,不久后到晋陵赴任。

事实上在鹿门山隐居期间,原本与孟浩然交好一起隐居的朋友,因为入仕一个个离开了襄阳。独守在自己的草庐内,安静闲适之外,孟浩然的心中开始隐隐流露出迷茫和彷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春晓》

这首广为人知的小诗大约写于孟浩然25岁隐居鹿门山时,在清新自然外流露出的却是诗人惜春的忧郁,时光流逝而自己却空有抱负。在写于同时期的《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中,诗人的感慨愈加深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

就在孟浩然对隐居的生活渐渐感到彷徨时,大唐王朝的皇权在经历了一阵腥风血雨的洗礼之后,来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手中,并开始一步步迈入安定富足的开元盛世。

大唐勇往直前的时代气魄,彻底激荡起孟浩然心中一直存在的入仕之心,他觉得自己不能再固守山水田园,为了建功立业,他要寻找新的出路。

湖南岳阳,自古而今,一水一楼联袂出场,气吞山河。900多年前,范仲淹为此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1200多年前,年迈的杜甫漂泊至此,凭栏远望,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登岳阳楼》)。而早在杜甫之前,岳阳楼扬名天下,却是因为一封求职信。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宰相张说谪守岳阳,对古城楼进行了扩建,此后岳阳楼逐渐定名。据记载,在岳州任刺史期间,张说经常广邀群贤,在岳阳楼举办诗酒笔会。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的秋天,已经28岁的孟浩然在襄阳得知此事,毅然离开家乡来到了这里。

在岳阳楼上,孟浩然遥望烟水浩渺,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以此诗投刺张说,希求汲引。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是孟浩然最负盛名的诗作之一,千百年来,无数的诗词评论家无不赞叹其起法高浑而气概横绝。然而在响亮地描绘出洞庭湖的景色后,诗人却陡然转折,道出自己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的惭愧,用不卑不亢的态度向张说表达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欲济无舟的心境,希望能够得到贤达的引荐。

“举荐的一个好处是啥?就是重磅级人物直接把你推荐到皇帝面前,那皇帝会对你高看一眼,觉得这样的级别的人物给我推荐,那说明这个人绝对有过人之才。所以如果能够通过这条路,然后跻身仕途的话,前途是一片光明。不过这条路是成功几率最小的,最不容易的,是最考验你的才华的,但是显然孟浩然是有这种自信的”——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从山林走入江湖,孟浩然的选择坚定又挣扎。然而在当时,这封最具诗意的求职信并没有给他期待的仕途带来任何帮助。孟浩然将诗献呈张说后,张说如何评价这首诗,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正是因为这次干谒,孟浩然的诗名得以彰显流传,开始有声于江楚间。之后不久,孟浩然又回到了襄阳,继续在涧南园里等待机会。

“孟浩然去干谒张说的时候,张说那时候是岳州刺史,其实张说那时候正是处在一个人生的低谷当中。第一他本来心情就郁闷,第二他可能当时有很多很多的顾忌,自己刚刚在政治斗争当中落败,而且自己的一大罪名是结党营私,去照顾自己的那些亲旧。我如果这个时候再去推荐别人,别人可能说,此人到了地方上还是不老实,还是那老毛病。所以对于他来说,恐怕孟浩然就只好做一个牺牲品了”——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开元七年,孟浩然已经31岁了,仕途仍然没有起色。在《田园作》一诗中,他叹息自己空度时日,功业无成,只靠种植着众多果树养家糊口。清早起来常常独自感怀,白天坐着也不能解悟。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孟浩然 节选《田园作》

重重的烦恼和整日的忧郁,使得孟浩然生了一场大病,从秋末一直到第二年暮春,病情都未见好转。隐居的孤寂加上疾病的折磨,让孟浩然更加难耐,他想念起在晋陵为官的好友张子容。在写给张子容的信中,孟浩然表述了自己对命途不通的忧虑。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

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

狭迳花障迷,闲庭竹扫净。

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

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

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

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

遥情每东注,奔晷复西驰。

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

穷通若有命,欲向论中推。

——孟浩然 《晚春卧病寄张八》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文人有一个集体的宿命,就是学而优则仕。到了一定的年龄你要走上仕途的,至少是去争取这个机会。孟浩然已经32岁了,他就想着如果说我不这样去做,可能哪一天就悄无声息地这个人就不在了,我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也就没有机会了。感觉去实现吧,还是放不下。尤其这个仕与隐的矛盾,其实就是自己的本心和中国文化传统赋予中国文人的责任,它之间的一个纠葛冲突”——王士祥(郑州大学教授)

幸而人生的处境并不会一成不变,就在孟浩然对前途感到迷茫时,张说的处境开始变得有声有色。他先是被召回长安,接着被派往幽州督军,因平定北方边患屡立军功,被召回长安任兵部尚书。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4月,两度罢相、经历宦海沉浮的张说在长安正除中书令,第三次登上宰辅之任,大权在握,终于他想起了在岳阳楼上曾给他写诗求举荐的孟浩然。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冬11月,在张说的大力举荐下,唐玄宗宣召孟浩然入京。这是孟浩然人生中第一次去往长安,此时距离他写下那首著名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已经过去了七年。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孟浩然 《赴京途中遇雪》

“我就说他骨子里面,他真正的内心是不愿意去出仕的,去做官的”——刘阳(《孟浩然研究文集》主编)

“他放不下自己的情怀,同时也放不下那个仕途对自己的诱惑。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特点,有时候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初秋,在长安的秘书省,一场即景赋诗的联句诗会正在进行,参与者都是雅擅文墨的朝廷官员,不少已在诗坛声名显赫。

诗会的组织者正是第三次登上宰辅之任的张说,因擅长文辞,加之官高位显,张说被当时的文人雅士尊为泰斗。酒过三巡,当众人邀请张说联句时,他却转向身旁一人,示意其登场一试。这个人正是孟浩然,此时他正逗留长安,等待唐玄宗的召见。

在张说的示意下,孟浩然缓步出席,望向庭院,随口吟出了两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 节选《句》

“这两句体现出来的特色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称之为清雅、清淡自然,这两句话很自然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场景”——王士祥(郑州大学教授)

“我们可以想象,天边正缀着几缕薄云,残留在树梢的雨水不断地滴落,敲打在梧桐叶子上。云不仅仅是微云,而且在天上还是似有若无的这种感觉,所以它才是淡河汉。河汉就是我们的银河,雨点是稀稀疏疏的、轻轻悠悠的滴落在梧桐叶子上的”——孟凡 (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原会长)

据记载,这次秘书省赋诗联句,孟浩然写罢,举座皆赞叹其清绝,无人敢去案前提笔了。

就这样,36岁以布衣身份入京的孟浩然在长安声名大噪。而此时比他小12岁的王维、李白,一个因黄狮子舞案被贬在济州,一个尚在蜀中不曾仗剑去国,而杜甫还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

然而这次联句虽然给他带来了名声,却没有给他的仕途带来任何现实的改变。因张说举荐,又是奉召入京,孟浩然在京城逗留了近一年,却没有等来想象中扶摇直上的机会。相传孟浩然这次在长安的失利,与一首念错的诗有关。

在《新唐书·孟浩然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日王维邀请孟浩然去内教坊讨论诗赋,不料唐玄宗突然到来。匆忙之间,孟浩然躲了起来,王维坦然告知玄宗。玄宗对孟浩然的才华早有耳闻,于是命孟浩然上前,令他诵读自己的诗作。本该述说理想抱负、家国情怀的场合,孟浩然却念了一首不该念的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据《新唐书》记载,当孟浩然念到“不才明主弃”的时候,玄宗很不高兴。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就这样,孟浩然被放还南山,一句“不才明主弃”浪费掉了他一生中最接近权力的机会。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新唐书·文艺传》

《新唐书》中这段牵涉到唐玄宗、王维的记载,被历代诗话家、方志家、小说家等进行了不同版本的渲染,广为流传。然而对故事发生的年代和真实性,学术界历来多有争论。

“它有几个疑点,一个是《新唐书》也好,这个《唐摭言》也好,说的另一个主角是王维。但是问题就在于《北梦琐言》则提到的是李白,是李白在翰林院发生的事儿。这里边就有问题,怎么一下子就出来了两个版本,这是另外一个。《唐诗纪事》还有第三种版本,又是张说,这里边我们就产生一个疑问了,因为这事看起来就特别符合那种段子的特征。皇帝要去哪里?那事先过来进行通报的、打前战的侍卫、宦官那都是一大堆的人。怎么可能皇帝跑到王维或者李白那个地方,连门都不敲一推门就进去了,关系都铁到这样?那是不可能的,这是不熟悉宫廷制度的人编的故事”——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或许故事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并不重要。出于对孟浩然高士形象的景仰和对他布衣终身的怜爱,人们愿意将其视作一段文学佳话接受并传诵。在世人的印象中,孟浩然仿佛不该属于朝堂,他理应回归田园。

在长安逗留近一年,孟浩然已经没有了来时的潇洒和自信,当初的满腔热望变得黯然失落,他唯一想做的就是尽快离开长安。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7月底,孟浩然告别长安,在朋友的建议下,由秦入蜀,开始了漫长的旅途,希望能借山水来澄滤心中的涩意。

年少读书隐居十年,在襄阳的山水田园中,孟浩然全然不识冒湍险为何物。此次旅途,诗人却仿佛懂得了江湖的艰辛。游长江入峡后,因为思念家人,孟浩然给弟弟洗然写了一封信。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孟浩然 节选《入峡寄弟》

“那么从襄阳到长安,又由秦入蜀,漫游吴越,还是对功名的这种渴望,广交朋友,他也是寻找进入仕途的一个机会”——孟凡 (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原会长)

“那这样一来,这个历江湖它就有点意思了,他和一开始宅在家里看书完全是两种生活状态。宅在家里看书,我可以不求这个不求那个,但是历江湖自然你就走到了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王士祥(郑州大学教授)

经历了第一次入长安求仕的失败,这时的孟浩然早已不是当年鹿门山中那位幽人自来去的孟浩然了。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本能地喜欢着山水田园,但追求仕途的脚步却不能停下。对他而言,这次冒湍险仅仅是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他将继续在历江湖中上下求索。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没有了

返回顶部